三秒直接进网站入口的代码_大象入口点击进入_东方伊园甸2023官网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华池历史 > 第五编 文化志

第五编 文化志

2016年06月15日 21:11:29 访问量:10031

 

第一章  教  育

                  第一节  清代以前

金以前无史料记载。

金时规定按户口数计州府养士之数,“庆阳、临洮府学各二十五人”。并规定养士法,“生员给民佃、官田人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见《续通考》)。

元时既有汉学,又有“蒙古字学”(见《元史》).

明时府州县皆设儒学,教授生员皆有定数。八股取士自明成化之后已成定制,一直延续到清代光绪末年。明时,安化县(庆阳)设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有学额廪生二十四名、增生二十四名,一年一贡,岁考取文武生各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

清继明朝旧制,实行科举,时安化县入学设教谕一员、训导一员。学额廪生二十四名,两年一贡,岁考取文武各生十五名,科考取文生十五名。同治十三年分设董志县后,留廪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两年一贡,岁试取文武生各十二名,科试取文生十二名。

乾隆二十六年,知府赵本植在庆阳府城创建凤城书院。同治七年,被回民焚毁。光绪六年二月,知府李守愚修复。十五年知府胡砺峰重修。三十二年知府华辉改设小学堂。三十三年,知府侯葆文、知县孟滢改建为庆安中学堂。宣统元年知府文恺改办府中学堂。时有校长一员、教习二员、学生二十六名。课程有经学、国文、地理、历史、格致、算学、图画、体操、日文。宣统二年,知府善昌提学款募招防勇,中学停办。

康熙五十五年,知府金垣生创建府义学一所。

雍正五年,知县叶绍麟创建安化县义学一所。光绪七年,知府倭什鉴额在庆阳城设立义学两处。

光绪十三年知县陈冒办义学二所(一所在庆阳城,一所在西峰镇)。

光绪三十年停止科举,改设学堂。三十一年县丞刘宗尧改彭阳书院为董志两等小学堂。三十二年知县孟滢创设安化县高等小学堂,校长一员,教习二员,学生三十名。三十三年创办西峰镇两等小学堂(录自《庆阳府志》)。

清代华池教育十分落后。乾隆二十六年合水知县陶奕在东华池设义学一处,后废。光绪十八年合水县知县严泽曾于东华池设立义学一处。除此,再无学校,读书人很少,取得“功名”者无几。据《庆阳县志》记载:清代华池出武举人二员(慕登科,乾隆已卯科,五蛟人;杨多福,清同治武举,乔川大崾岘人)、贡生一员 (马廷献,同治岁贡,元城人)。此外,尚有举人三名、文武秀才八名、贡生五名、监生十三名、廪生二名。亦有用钱捐得功名者。

第二节  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三年

民国初至二十三年,华池为庆阳县第四区。这里地僻人稀、土匪纷起、民不聊生、教育落后,直到民国十九年,在元城离沟门开办庆阳县第四区区立第一初级小学,有学生十多名,教师韩某,两年后停办。这一时期,当地农村仅有私塾二十余所,皆时办时停,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这些私塾的情况是:

东沟坪私塾        学生十五     教师刘文帮

柔远城私塾        学生十四     教师乔花匠

杨庄子私塾        学生十二     教师史瑞生

南  梁私塾        学生  七

郭  畔私塾        学生  八

刘老庄私塾        学生十五     教师张公卿

上堡子私塾        学生十三  

温  台私塾        学生十七  

大湾沟门私塾      学生  八     教师王先生

城壕(五蛟)私塾    学生十八    教师扈宪章

王嘴子私塾        学生十八     教师蒋郁廷

柳树河私塾        学生十五  

王河(白马)私塾   学生  七      教师李先生

贺  砭私塾        学生  九      教师高岳民

阳庄(元城)私塾    学生十二  

刘堡子私塾        学生  五

城  壕私塾        学生十二  

新  堡私塾        学生二十一    教师庞先生

李家塬私塾        学生二十      教师南秋仁

宪家塬私塾        学生二十      教师苏先生

宪家塬私塾        学生  十    教师安景儒

宪家塬私垫      学生  十      教师蒋郁廷

军王寨子私塾    学生二十      教师王殿元

上里塬私塾      学生          教师安秀儒

刘家庙私塾      学生十五      教师蒋郁廷

私塾有坐学和轮学两种形式。地址固定,就地安排教师食宿的称坐学。地址不定,教师轮流在各家教学、食宿的称轮学。一般念三年书后再开讲。私塾教师多系从外地聘请而来,农民每年付给二十至四十块银元或三至五石麦子。逢年过节,如端阳、中秋,给教师送礼,九月九日以后,学生轮流请教师吃饭。由于师资奇缺,学校很少,一般农家子弟无法读书,念书人极少。一九三四年原白马区(今南梁、紫坊畔、山庄、林镇公社)仅有识字者七人。

第三节  革命政权建立以后

一、学校教育:

一九三四年秋,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转嘴子创办列宁小学,贺建德为校长,张景文(女)为教员。初办时有学生十多名,后发展到四十多名,借用民房三间、窑洞三孔作教室和师生宿舍,课本由教师自编,教学内容以识字为主。当时设备简陋,石板作黑板,木板当课桌,锅墨作墨汁,学生多在地上练习写字。一九三五年四月,国民党马鸿宾部队进犯南梁,学生疏散回家。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华池始设文教科,科长一名,科员两名,各区配文教干亊。同年全县办起初级小学十二所,学生一百四十七名,教师由政府委派,校舍借用民房或窑洞。课本内容不一,多由教师自编,并规定学生可以读《百家姓》,不许读《三字经》。一九三八年开始用边区政府统编课本。当时动员学生入学相当困难,尤其不习惯女孩子上学。有的甚至出钱出粮雇别人的孩子顶替自己的孩子上学。

一九三九年,在柔远下李沟门创立公办五年制小学一所,教师三名,学生三十七名(初小三年、高小二年)。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音乐、体育。次年随县政府迁悦乐,自修窑洞作校舍,学生达一百二十名。

一九四〇年二月,在鸭儿坬设立女子学校一所,校长、教师各一名,女生五十五名。后因战争骚扰,于一九四五年停办。

—九四二年实行精简,学校由二十一处减为八处,每校教师二至三名。在此同时提出群众办学,要求教学与实际结合,语文教学做到会认、会写、会用、会讲。很受群众欢迎。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六年学校情况如下:

—九三七年    普小十二,学生一百四十七。

一九三八年    普小二十五,学生三百零六。

一九三九年    完小一,学生三十七;普小二十八,学生四百一十七。

一九四〇年    完小一,学生四十四;普小二十九,学生五百四十一。内有女生五十五。

一九四一年    完小一,学生三十九;普小二十,学生三百六 十三。内有女生三十七。

一九四二年    完小一,学生八十二;普小七,学生二百三十五。内有女生二十八。

一九四三年    完小一,学生八十五;普小七,学生一百八十八。内有女生十四。

一九四四年    完小一,学生一百零五;普小五,学生一百二十五;民小一,学生八。

一九四五年    完小一,学生五十七;普小、民小各五,学生一百五十六。

一九四六年    完小一,学生四十四;普小五,学生一百零八;民小十一,学生一百二十三。

—九四七年,陇东战争爆发,敌进犯边区,县教育科并入民政科,学校大部停办,教师、学生有的参加革命,有的疏散回家。

一九四八年初,陇东专署先后向所属各县发出两封指示信,就如何恢复学校作了具体部署。指示信中说:“为补救失学青年及准备恢复陇东中学造就干部起见,暂拟在陇东党校附设中学部,招收学生五十名,开始授课,一切需要完全由政府供给”。“各县完、普学校,应随局势的好转与逐渐巩固情况下提早筹划逐渐恢复。其次关于民办小学,仍本民办公助的方针,在可能范围内及时开学,鼓励学生入学,以免向隅。教员待遇仍照边区政府最近的指示,完全按干部待遇供给,不得例外”。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是年秋,学校逐渐恢复,私塾增多,但因战争的破坏,课本极缺,许多学校以学“四书”为主。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县政府恢复文教科管理全县文化教育工作。是年底有完小一所,普小四所,民小一所,教师二十四名,学生二百五十九名。

一九五一年于柔远赵沟门成立女子初小,有教师一名,女生二十八名。同年七月柔远完小由上李沟门搬至柔远城子,赵沟门女校并入柔远完小。

一九五五年,悦乐上堡子设立完全小学一所。

—九五六年,在县城始建华池县初级中学,设备简陋,有学生五十七名。山庄建完小一所。共三个完小有学生二百八十二名;初小二十三所,学生一千七百八十五名;民小六所,学生二百零五名。全县共有学校三十三所,教师七十二名(中师程度十五名,初师程度五十名,完小程度七名),学生二千三百二十九名,占学龄儿童的百分之三十五。

—九五七年县政府决定将文教科分为教育科、文化科。

一九五八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生开始参加体力劳动。

—九六〇年至一九六一年,群众生活困难,学生大量流动。

一九六二年,庆、华分县,华池县人民委员会设文教卫生局。全县有完全中学一所(华池一中)、初中一所(华池二中)、完小十一所、教师二百零四名。曹健是华池第一名大学生,由甘肃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返县任教。是年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尚、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好转,教学秩序恢复正常,质量逐步提高。

一九六三年甘肃省教育厅拨专款修复南梁政府成立的列宁小学并改名为南梁初级中学。

—九六五年八月在山庄建立山庄农业中学,学生三十九名,专任教师一名,兼职教师二名,实行半农半读。

一九六六年六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教育战线首当其冲,教育行政部门瘫痪,学校停课,学生开始“串联”,学校秩序混乱,教学基本停顿,尤其以中学为甚。当年学制缩短,中学改六年制为四年制,小学改六年制为五年制。

—九七一年,改山庄农屮为华池县第三中学。

—九七二年在元城设立第四中学,又在五蛟设立第五中学。

十年动乱中,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教育战线深受其害,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一代青少年被耽误,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当时广大群众对“四人帮”蹂躏践踏教育非常气愤,暗暗教育青少年好好学习。离休在家的原华池苏区老干部杨子勋慷慨解囊,向华池一中、柔远小学、县第一医院捐款一千八百元,给学生买书、订杂志,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

—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学校恢复升学考试等行之有效的制度,人民教师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一九七八年将华池一屮、华池二中、柔远小学、上堡子小学列为全县重点学校。

一九七九年底,全县有高中五所、初中十二所、完小一百一十八所、初小二百二十六所,共有教师一千零八十七名(其中社请教师四百一十九名),学生一万九千零八十四名。

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各级学校毕业生情况如下:

二十年代完小毕业四人。

三十年代初中毕业七人。

四十年代初中毕业三十三人。其中:陇东中学毕业二十九人,三边师范毕业四人。

五十年代初中毕业五十五人,高中毕业一人。

六十年代初中毕业八百四十六人,高中毕业一百二十二人,大学毕业八人。

七十年代高中毕业三千零一十人,大专毕业四十五人。

到一九七九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班级、学生分布情况如下表:

全国解放后华池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择年如下:

 

 

项  目

年  度

1949

1956

1962

1965

1976

1979

 

总计

15

33

73

205

361

361

其中

高中

 

 

1

1

5

5

初中

 

1

1

2

11

12

完小

1

3

11

202

114

1118

初小

公办

4

29

60

 

231

226

民办

10

 

 

 

 

 

 

总计

259

2329

2566

5931

20182

19084

其中

高中

 

 

60

53

881

1426

初中

 

57

300

261

2919

2964

完小

33

2272

2206

5617

16382

14694

初小

226

 

 

 

 

 

总计

24

72

204

325

922

1087

其中

中教

24

72

40

41

922

1087

小教

 

 

164

284

 

 

公派

 

 

 

161

320

419

社请

 

 

 

164

602

668

经费(万元)

 

 

 

27.53

63.15

73.2

    注:经费包括文化经费在内

 

 

 

公  社

项  目

学 校 数

班 级 数

教 师 数

教 师 中

中学

完小

初小

高中

初中

小学

公办

民办

党员

团员

女教师

总    计

17

118

226

28

68

858

419

668

121

476

191

悦    乐

2

12

27

8

8

93

62

72

23

51

21

城    壕

2

12

30

 

8

98

36

89

11

53

29

五    蛟

2

12

20

4

9

89

45

66

16

44

11

上 里 塬

1

13

18

 

8

84

35

73

6

45

15

元    城

1

7

10

4

4

42

25

35

3

25

5

白    马

1

7

16

 

3

33

15

28

7

11

5

怀    安

1

9

17

 

4

46

18

45

4

31

7

乔    川

1

8

10

 

2

45

14

30

3

30

5

柔    远

 

11

38

 

 

110

28

79

10

58

37

乔    河

1

10

19

 

4

103

22

46

10

28

16

山    庄

1

5

9

4

4

34

27

35

4

28

15

南    梁

1

4

9

 

2

27

11

24

3

24

7

林    镇

1

2

5

 

2

17

13

17

1

18

9

紫    坊

1

6

8

 

2

37

14

28

2

16

3

一    中

1

 

 

8

8

 

44

1

11

12

5

教 研 室

 

 

 

 

 

 

7

 

2

2

1

 

 

公    社

项目

学 生 数

其中:女学生数

适龄儿童入学情况

高中

初中

小学

幼儿

高中

初中

小学

学龄儿童总数

已入学儿童总数

占  %

合 计

1426

2964

14694

252

506

1245

6412

11662

10354

88.78

悦 乐

379

376

1931

45

150

162

951

1579

1202

76.12

城 壕

 

379

1708

 

 

149

784

1262

1135

89.9

五 蛟

195

396

1554

65

77

217

747

1200

1108

92.3

上里塬

 

334

1949

 

 

130

796

1537

1487

94.5

元 城

194

123

666

 

58

67

240

739

666

90

白 马

 

91

576

 

 

21

213

594

544

91.6

怀 安

 

153

840

 

 

47

305

634

570

89.9

乔 川

 

73

602

 

 

13

196

489

361

73.8

柔 远

 

 

1706

110

 

 

796

1375

1282

93.2

乔 河

 

199

1043

 

 

71

486

701

646

92.15

山 庄

212

170

733

 

82

70

326

492

392

71

南 梁

 

83

403

 

 

31

181

355

316

89

林 镇

 

78

335

 

 

38

126

272

251

92.3

紫 坊

 

84

588

32

 

30

265

433

394

91

一 中

446

425

 

139

199

 

 

 

 

 

二、业余教育:

一九三四年以前,华池文化落后,识字人很少,有些地方过春节时,群众用碗底蘸上锅墨水在红纸上印圆圈代替春联。

边区政府成立后,在大力兴办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展社会教育,采取办识字组、夜校、冬学三种方式,扫除社会文肓。

一九三八年农村办起识字组二百三十处,学员一千四百四十一名。

—九四〇年办起冬学十处、识字组一百七十五处,学员一千一百九十七名。学员对象主要是农村青少年。

—九四二年四月九日《解放日报》登载:华池县对在职干部的学习十分重视。教师联合会规定:在职干部“要做什么学什么”,按文化程度分为研究、普通、识字三种。在文化学习上,普通组以高小国文、算术、史地为课本。识字组各机关自行安排专人帮带。业务学习上规定:党委学习党的建设;政府学习政权工作;抗援会学习民运。政治学习时间每天早晨一至二小时,各机关设辅导员,定期作报告,半月测验一次。同时县机关成立文化补习班,共分两组,第一组为县委、抗援会、保卫科,第二组为政府、税局、公营商店、合作社。每组设指导员一名。课程有国文、算术、史地。计划年底把全体干部的文化水平提高到完小或初中一年级程度。

全国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业余教育极为重视。一九五六年全县办农民业余学校四百一十处,学员五千一百八十名,经过学习有三千多人脱盲。

三、幼儿教育:

—九五八年秋,柔远城建立幼儿园,有教师两名,入园儿童三十名,设备简陋。当时各地兴办大灶,儿童均在集体食堂就餐。一九六二年八月停办。

一九六四年春幼儿园恢复,附设柔远小学内,分大小两班,有儿童七十八名,教师两名。

一九七九年,幼儿园儿童达一百一十八名,教师三名,仍分大小两班。课程有识字、算术、唱歌、游戏等;有摇鱼、转椅、滑梯、翘翘板等玩具,并有图书、画册四百多种。

此外,在三十三所小学中附设有三十四个幼儿班,入园儿童八百四十三名。

四、教育经费:

土地革命时期,从分划土豪的财产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教育经费,并按情况给每所学校分配土地若干亩,作为校田,产品补充学校经费。

抗日战争时期,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将地方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用于教育。一九四六年二月《陇东分区历年来工作基本总结》规定:地方税收百分之十补助陇中,其余归本县。本县留成部分,百分之六十作为教育经费,百分之四十作为行政经费。

解放战争时期,教育经费仍在地方财政中开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师实行供给制,教育经费仍在地方粮中开支。

—九五三年工资改革,教师改为工资制,教育经费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一九五六年支出教育经费四万五千余元。一九六五年支出教育经费二十七万五千三百余元,一九七五年支出教育经费六十一万零八百余元。一九七九年支出教育经费七十三万二千余元。

第二章  文 化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广播站、局:

一九五一年秋,县委始设收音室,有收音机一台,经常将收听到的国内外大事、重要新闻,以简报形式誊写油印,发县级机关人员阅读。

—九五三年冬,成立县广播站,职工两名,配备有50瓦扩音机、1500瓦发电机各一台,开始向县城播音。

一九五八年庆华合县,撤华池县广播站并入庆阳县广播站。

—九六二年庆华分县,恢复华池县广播站。

一九七一年开始建立公社广播放大站。

—九七八年,成立华池县广播事业管理局。下设县广播站和各公社放大站。县广播站职工十二名,机房、宿舍二十四间,有10千瓦、5千瓦发电机组各一台,500瓦扩大机两台,广播载波发射机一台,收讯转播机两台,录音机四台。公社放大站共有500瓦扩大机三台,275瓦扩大机九台,250瓦扩大机一台,150瓦扩大机三台,5千瓦发电机四台,1.5千瓦发电机两台,载波接收机八部,中间载波放大器四部。

全县一万四千三百八十个农业户中有一万三千二百二十二户安装了喇叭。农村广播线路(包括干线和入户线)约四千一百八十五公里。

二、文化馆

华池县文化馆一九五二年八月成立,人员两名,有图书阅览室一处,图书二千一百多册,无线电收音机、留声机、幻灯机各一台。一九七九年有职工六名,阅览、图书、文物陈列室各一处,藏书一万八千余册。

三、华池报社:

—九五六年成立华池报社,创办《华池报》,人员四名,由华池县委领导,石印四开小报,每周出版一期,约千余份。县内订阅发行。一九五八年元月停办。

四、电彩管理站:

一九五一年春,中央派出北方革命根据地慰问团到陇东,省民政厅厅长李培福率电影队来华池,在县城首次放映电影。

一九五六年设立县电影放映队,职工三人。有54型16毫米长江牌电影放映机一部,150型1500瓦发电机一台,由县文教科领导,巡回各区、乡、农业社放映。

一九五八年,庆华合县,电影队并入庆阳。

一九六二年元月,庆、华分县后,成立两个电影队,职工六人,有54型16毫米放映机、12型16毫米放映机各一部,1500瓦发电机两台。

—九七八年,成立华池县电影管理站,下设十九个放映单位,有职工四十三名。其中:国家职工十三名,亦工亦农放映员三十名。放映机二十部,其中:35毫米松花江牌座机两台;红旗——71型16毫米放映机两部、54型16毫米放映机一部、长江16毫米放映机三部,8.75毫米放映机十二部,1101型发动发电机四台,FD — 75型发动发电机十台,DF—300千瓦发动发电机五台。

一九七九年全年放映日一千三百十二个,放映场次达二千三百零九场,观众达七十九万六千一百人次,收入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七元。

五、剧团:

一九五六年三月成立华池县“五四剧团”,演员四十多名,主要演秦腔历史剧。

一九五八年,庆华合县,剧团并入庆阳县剧团。

一九六六年三月,庆阳地区文工团给华池下放演职人员十四名,成立华池县“乌兰牧骑文艺工作队”。

一九六八年改文工队。

—九七一年始有电光布景。

一九七八年,文工队更名为华池县剧团,有演职人员六十余名,可演现代和历史剧。剧种以秦腔为主,并有陇剧、郿户剧等。

六、新华书店:

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华池县新华书店,职工三人。一九五八年庆、华合县时撤销,在柔远城设立发行组。

一九六二年庆华分县,恢复华池县新华书店,职工四人。

一九七八年,职工七人,扩建房屋十间,资金十余万元。

七、华池人民会堂:

一九六六年二月动工兴建,一九六七年三月竣工。石木结构。高十二点一米,宽二十五米,长四十四点二米,十三间,总面积一千一百零五平方米。前厅两间为两层楼房。二楼设有电影放映室。舞台三间,配有紫红金丝绒大幕一幅、布质二幕一幅、的确良三幕一幅、地毯两块三十四平方米,安装面灯十二个、角灯四个、侧灯两个,舞台灯光总负载量一百八十安培。观众席八间,座席一千零五十八个,池内装有梅花吊灯三组、圆吊灯八个、吊风扇八个。主要组织施工单位为县财政局,局长刘伯乾、县人委干部李鸿斌、王天荣、李含秀。

第二节  剧目、电影

一、秦腔剧《城壕村》

一九四二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边区军民大生产,原华池县温台四乡城壕村(现城壕公社城壕生产队)九户贫农,由张振财带头,组织起变工队,合作垦荒,大搞生产,做到了耕一余一。又将单干户的驮畜集中起来驮盐,搞运输,解决了个体农民劳力不足的困难,从而带动了各区乡纷纷成立变工队,促进了生产发展,城壕村被树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模范村。为了宣传张振财和城壕村的模范事迹,陇东专署曾编演《张振财的变工队》;陕甘宁边区文协宣传队曾派专人到城壕村体验生活,创作了秦腔剧《城壕村》,在延安、庆阳等地演出(原作已失传)。

二、秦腔剧《三审胭脂案》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由华池一中教师齐宇明根据《聊斋志异? 胭脂》篇改编,参加当年地区文艺会演,获二等奖,曾在西峰镇、柔远城、城壕公社及吴旗县演出。

三、电影《刘巧儿》

电影《刘巧儿》是一九五六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中国评剧院著名演员新凤霞主演的一部舞台艺术片。由何孝、充执军编剧,伊琳导演。以一九四三年华池县温台区女青年封芝琴反对包办买卖,争取婚姻自主的真实故事为素材编写拍摄。在五十年代配合宣传婚姻自主、推行新婚姻法中起到了良好作用,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第三节群众文艺

一、社火

社火是农民群众春节期间广为开展的一种文艺活动,由男女青壮年扮演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节目主要有跑马、撑船、耍狮子、耍龙灯、踩高跷、合唱等。有的只演不唱,有的演、唱结合,有的打诨逗笑,极为有趣。

二、秧歌

秧歌是从陕北流传来的一种娱乐形式。表演者化装成各种人物,手执扇子、手帕、绸巾、镰刀、斧头等,在行进中载歌载舞,表达喜悦心情。

三、皮影戏

皮影是用牛皮剪刻各种人物、图象,上色涂油,以细白纱布为帷幕(俗叫亮子,过去多用白纸糊成),幕后置灯光,一人于幕后操牛皮人映象为戏,乐队二至三人,连打带唱,唱腔多为陇东道情,文武场面齐全,甚为热闹。经常在群众的土窑中演出,深受群众欢迎。现白马、五蛟、乔川等地仍有业余演唱者。

四、剪纸

农村妇女用各种彩色纸剪成花卉、飞禽、鱼兽、人物、字样等图案贴在门窗上,表达感情,美化环境。革命斗争陚予了剪纸新的内容,创造了不少新的剪纸作品。现民间剪贴盛行。

五、口琴子

口琴子是流行于华池青少年妇女中的一种自制小型乐器,用约二毫米厚薄的竹板制成,长十至十二厘米,宽一点五至二厘米,中间用针尖划透成宽约零点五至一厘米,长约七至九厘米的舌形板,尖端系一线作牵引震动,根部拴一线圈用左手拇、食指钳住,右手牵引线抖动,中端含于唇部,借喉中气吁音而发出音响,悦耳动听。

六、说书

源远流长,无从查考。说书者手拨三弦或琵琶,腿打竹板,连唱带说,边弹边唱。旧时多以历史故典、民间传说为词,民主革命时期又赋予了新内容。有靠山调与梅花调(亦称岗调、平调)岗调刚劲有力,平调柔和动听。

七、歌谣

                长工苦(信天游)

天黑那个地黑哟黑洞洞,什么人留下个拉长工?

正月里上工哟腊月里满,拉长工的人儿受磨难。

 白日里流着满身汗,黑夜里睡的哟牲口圈。

东山西山哟山对山,咱把外东山日头背西山。

 东山的日头背西山,哪一天没把汗流干?

冬天那个短来夏天长,咱天天吃的菜拌糠。

蒿杆杆筷子烂碴碴碗,你看拉长工难不难。

苦死那个苦活没吃穿,你看拉长工冤不冤。

    今年那个指望明年好,哪年都没把穷根剜。

老天你做事看人行,为什么让我长工辈辈都受穷!

                苦蛋蛋(信天游)

一、我娘是个苦蔓蔓,苦蔓蔓结下个苦蛋蛋。

二、三岁两岁亲定下,七岁八岁送婆家。

三、女娃娃跟了个死老汉,牡丹让猪嘴拱成花瓣瓣。

四、芦花公鸡你高声啼,小引的媳妇怎比得你。

五、眼泪常往肚子里咽,我是个最苦的苦蛋蛋。

六、十套骡子拉麻绳,要把我拴住那不行。

七、瓷窑庄子沤麻坑,沤烂生铁沤不烂我的心,

八、不如早死早脱生,来世寻个知心人。

                                八 大 家

庆阳城,地势险,连的东西二架川。庆阳城里八大家,东西二川全霸占。

八大家,心太残,地租债利重如山,又开当铺又开店,专榨穷人血和汗。

                        哭鼻子(信天游)

是不是我妈哟爱银钱?

把我卖在哟老上川。

老上川来哟鬼门关,

娶下那媳妇尽折怜〔注〕

十五上进了婆家的门,

婆婆骂来公公哟恨,

骂咱挨刀子不是人,

侍候慢了哟不孝顺。

鲤鱼游在那浅水滩,

遇上个男人是浪荡汉,

柴不寻来水不担,

注:折怜:即折磨。

 

赌博游逛哟抽鸦片。

栽下黄连扎下根,

娶下我媳妇哟当长工。

一阵阵雨来一阵阵风,

我累死累活哟忙不停,

 清早起担水十五担,

黑夜里推磨到五更天。

阳山的日头背阴山,

半夜里点灯哟做针线。

人家吃肉吃白面,

我喝碗米汤当过年;

人家穿绸又挂缎,

我四季都披件烂毡片。

满天的星星哟没月亮,

人里头只有咱栖惶。

提起肝花揪断肠,

一步哟稍慢遭祸殃,

三股子麻绳二梁上吊,

打得我浑身哟血道道,

血和泪流得哪响滔滔,

 我受折磨谁知道?

—阵阵哟盘算死了的好,

 奶头上的娃娃怎能撂?

 一阵阵盘算不死了吧,

挨打受气啊没法活,

吃苦受罪满肚子恨,

恨老天叫咱作那人下人。

 

打 江 山

红樱枪,长杆杆,大马刀,亮闪闪;

 手榴弹别在腰带上,人马跟紧刘志丹;

   深山里走,老林里钻,走了吴旗走保安。

             渴饮清泉莲花水,饥打野鹿一饱餐。

             大黄叶子加野葱,灰条菜心味道鲜。

             问咱生活苦不苦,苦换甜来打江山。

 

一夜奔南梁(信天游)

—轮月儿亮堂堂,照咱哥哥把路上。

  哥哥逃离财主家,出笼的鸟儿展翅翔。

过了河来上山岗,一夜投奔到南梁。

头包毛巾手持枪,要和财主算细帐。

 

跟上哥哥上南梁(信天游)

听见下川马蹄响,扫炕铺毡换衣裳。

      白脖子狗娃朝天咬,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头戴着军帽身穿灰,骑马背枪来看妹。

    二号八音子红穗穂,哥哥回来我没瞌睡。

  大红盖的花枕头,知心的话儿拉不够。

    鸡娃子叫鸣天麻麻亮,哥哥起身走南梁。

      哥哥拉马要起程,妹妹一把牵住了马缰绳。

    人人都说革命好,妹妹跟上你也闹革命。

    长枪短枪马拐子枪,我跟上哥哥上南梁。

    你骑上骡子我骑上马,剩下毛驴驮娃娃。

    你当兵来我宣传,咱二人闹革命多喜欢。

 

盼红军

  受旱的庄稼盼雨淋,穷人日夜盼红军,

红军来了打豪绅,仇要报来冤要伸。

跟上咱们的刘志丹

  千里雷声万里闪,上来些红军闹共产。

共了安边共横山,南梁川里扎营盘。

  红旗插上寨子湾,刘志丹名声传得远。

              红军打仗真勇敢,白军见了吓破胆。

打土豪来分田产,咱们穷汉把身翻。

  跟上咱们的刘志丹,为咱穷人打江山。

 

愿  望

口唱东方红,心想毛泽东,

何日当英雄,走到延安城。

 

歌颂刘志丹

葫芦河,弯又弯,河边住着刘志丹,

志丹住了刚三天,葫芦河水映红天。

 

共产党来了跟上走(信天游)

      阳湾的桃树河畔上柳,共产党来了跟上走。

       长枪短枪马拐子枪,东路〔注〕过来些共产党。

    拔起黄蒿带走了根,咱跟上红军闹革命。

地主豪绅要打倒,契约帐簿用火烧。

土地牛羊都要分,咱们穷人要拥身。

 

红军来到咱村中

柳枝发芽满树青,枝头喜鹊叫连声,

喜鹊报得啥喜事,红军来到咱村中。

 

送夫参军

正月里来正月正,咱送丈夫去参军,手里提上个小包袱,送给丈

注:东路,华池群众称陕北为“东路”。

 

夫出远门。

二月里来刮春风,咱送丈夫当红军,参加红军闹革命,为咱穷人打敌人。

三月里来三月三,咱叫丈夫好好干,打垮他的个蒋介石,咱恩爱夫妻再团圆。

四月里来四月八,咱叫一声小娃娃,你把咱这小包袱,替妈送给你大大。

五月里来五端阳,家家户户生产忙,有什么困难处,政府里来帮忙。

六月里来麦上场,抓紧打碾快入仓,支援咱们的子弟兵,杀敌保家乡。

 

悄悄把誓发

妹妹十七哥十八,二人悄悄把誓发,

跟上红军闹革命,瞒着村里财东家。

 

做军鞋(五更月调)

一、一更里月儿月初升,剥下青麻搓绳绳,搓好麻绳做军鞋, 慰劳咱们八路军。

二、二更里月儿月正东,高照明灯做针工,毛市布带子沿鞋帮,家生布底针角梅花形。

三、三更里月儿月当空,千针万线寄深情,手做军鞋想亲人,好光景全靠八路军。

四、四更里月儿月偏西,军鞋越做劲越齐,为了咱亲人打胜仗,一夜不睡也欢喜。

五、五更里月儿到山顶,一双双军鞋已做成,一双双军鞋送前线,八路军穿上打日本。

 

选 代 表〔注〕

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得随便丢,

选好人呀办好事,步步引咱走正路。

四季歌

春季里来柳絮扬,满山遍野赛开荒。

夏季里来庄稼长,抗日军民锄草忙。

夏季里来庄稼长,抗日军民锄草忙。

秋季里来糜谷黄,欢天喜地收上场。

冬季里来雪花荡,练兵整训本领强。

 

闹变工(扬燕麦调)

正月里来正月正,毛主席号召闹变工,你帮我来我帮他呀,大家拾柴火更红。

二月里来刮春风,送粪出牛把地耕,你出牛来我出力呀,大家拧成一股绳。

注:这是边区人民歌唱选举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人的歌谣。限于当时的条忤,以豆子作选累,名曰“找豆”,得豆多者中选。

三月里来是清明,组织变工快下种,精耕细作多上粪呀,秋后才有好收成。

四月里来四月八,种下的棉花发芽芽,你间苗来我松土呀,秋后的棉絮白花花。

五月里来五端阳,人人上山去开荒,粮食多打好几石呀,政府奖励不征粮。

六月里来麦子黄,变工队收麦人人忙,打下麦子推成面呀, 送给咱军队做干粮。

七月里来七月七,合伙套牛揭〔注〕麦地,咱们大家齐心干呀,当上英雄开会去。

八月里来秋风凉,谷子糜子满山黄,快收快打快收藏呀,防奸反特要加强。

九月里来九重阳,大家开会交公粮,家家自愿报数字呀,抗日救国理应当。

十月里来刮寒风,纺线织布手不停,穿上棉衣去训练呀,保卫咱们陕甘宁。

十一月里来身不闲,组织驮盐去定边,五天就是一来回呀,赚下钱来闹生产。

腊月里来庆丰年,拥军优属要争先,人人都把礼物送呀,军民一心力无边。

 

 

注:掲地,当地人把犁地叫揭地。

 

边区十唱

一、四二年那么嗬咳,大生产呀么嗬咳,边区的男男女女西里里里嚓拉拉拉索罗罗呔,齐动员那么嗬咳!

二、变工队那么嗬咳,唐将班子么嗬咳,劳动那组织,西里里里嚓拉拉拉索罗罗罗呔,普遍来那么嗬咳!

三、劳动英雄么嗬咳,齐带头呀么嗬咳,组织起乡亲们,西里里里嚓拉拉拉索罗罗罗呔,爬满了山那么嗬咳!

四、进梢林那么嗬咳,开荒地呀么嗬咳,念书的娃娃们,西里里里嚓拉拉拉索罗罗罗呔,也上山呀么嗬咳!

五、妇女们那么嗬咳,手灵巧呀么嗬咳,手摇着纺车,吱宁宁宁吱宁宁宁嗡嗡嗡吱,纺线线那么嗬咳!

六、三伏天那么嗬咳,热难当呀么嗬咳,头戴着草帽,西里里里嚓拉拉拉索罗罗罗呔,汗直淌呀么嗬咳!

七、枣红的脸那么嗬咳,粗胳膊呀么嗬咳,手拿着锄头,西里里里嚓拉拉拉索罗罗罗呔,把草锄呀么嗬咳!

八、三八式那么嗬咳,掷弹筒呀么嗬咳,腰别着手榴弹,疙里疙瘩不拉拉拉齐査査査咳,出了发那么嗬咳!

九、手榴弹那么嗬咳,脑袋大呀么嗬咳,抽线那一撇不列列列不列列列不列列列咚,开了花那么嗬咳!

十、又能武那么嗬咳,又能劳呀么嗬咳,人问我什么队伍?一、二、三、四,八路军那么嗬咳!

 

迎亲人(打宁夏调)

―、太阳出来满天红,中央慰问团到陇东,张灯结彩迎亲人,男女老少喜盈盈,秧歌伴着喇叭声。

二、鞭炮响的一蛙声,巴掌拍的象雷动,纸花飞扬满天舞,手捧旗花映天红,佩戴在亲人的胸。

三、男女老少如潮涌,把亲人抬到半空中,亲人如在浪尖跳,又象驾雾把云腾,咱们和亲人有深情。

四、毛主席没忘咱陇东,老区人民真光荣,革命传统牢记心,社会主义要建成,光荣不忘更光荣。

第四节  体 育

土地革命前主要为民间体育,有拳术、打瓦、滑冰、赛马、踢毽

子、打毛弹等。

土地革命开始后,配合军事训练,在赤卫军、民兵、少先队中增加了军体项目,主要有列队、跑操、刺杀、投掷等。

一九三八年县政府干部开始打排球,在两根杆子上拉一条绳,即为球网。

一九四二年县政府干部开始打篮球,后逐步在学校传开。

全国解放初期,学校开设体育课,机关单位组织体育锻炼,篮球、排球、短跑、中跑、投掷、跳高、跳远、木马、体操等体育项目都开展起来,并开始向农村普及。

—九六二年庆华分县后,在文卫局配休育专职干部。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成立华池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一人,委员三人。一九七八年建体育场,长一百二十八米,宽六十米。

一九六二年始组队参加地区运动会,至一九七九年参加地区竞赛二十五次,参加运动员四百九十四人(男二百七十,女二百二十四)。有二十四人被选拔为地区代表队员。获地区各项竞赛第一名两次、第二名三次、第三名两次。中学生包括青少年代表队参加地区竞赛二十五次,参加运动员五百三十五人(男二百八十四、女二百五十一),有三十人被选拔为地区代表队员。获地区各项竞赛第一名三次、第二名三次、第三名五次。儿童代表队参加地区竞赛三次,运动员七十一人(男四十三、女二十八)。

县内群众普遍开展了早操、广播操、跑步;学校师生坚持“两操、两课一活动”,施行“体育锻炼标准”;农村开展了登山、游泳、拔河、跑步、武术及军体活动。逢“五? 一”、“六?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日,城乡机关学校组织体育比赛。一九七九年九月举办全县首届中学生篮、排球运动会,参加学校十四所,运动员一百九十名。

至一九七九年,全县各类体育器材计有:小口径步枪十一支、篮球杆一百七十五副、排球架十七副、足球门两副、木制乒乓球案一百七十五台、水泥乒乓球案十三台、山羊四个、鞍马三个、秋千十三个、吊环四个、单杠五十六副、双杠二十三副、杠铃两副、各种棋类五百一十八副、铅球十六个、铁饼十三个、手榴弹三百二十四颗、跑跳鞋十七双。

第五节  文物古迹

华池文物古迹遍布全县,主要有:

一、古建筑(见《地理志》)

二、古文化遗址

赵家岔遗址:在今王嘴子公社银坪大队郭嘴子生产队杨集沟东岸,距县城四十五公里。因有山洪冲击的一个山洞,也称“洞洞沟”。一九二〇年夏,法国神甫桑志华在当地人挖“龙骨”的“洞洞沟”看到有灰层出现,便雇用十多人挖掘一个多月,在柱状黄土层和砾石层中掘出两件石片和一件石核,在三趾马红土中挖出了哺乳动物化石,随即装箱偷偷运走,后被我天津海关查获。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之一。

毛沟门遗址:在今李良子公社毛沟门生产队,系东西长三百米,南北宽八十米的灰层和灰坑。灰层厚〇点六米,灰坑一般深一点二米,宽一米,出土陶片有彩陶、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器形有钵、盆、罐、尖底瓶等。

上里塬遗址:在今上里塬公社狹窄的塬面上,有两个灰坑,内含灰烬和陶片,地表散布有不少陶片,器形有彩陶盆、红泥敛口钵、线纹尖底瓶、蓝纹折肩罐、夹砂蝇纹红陶鬲、蜂窝纹罐等。

郭嘴子遗址:在今王嘴子公社银坪大队杨集沟东岸。遗迹有住室、墓葬和大型灰坑。灰坑呈圆形,口径三米,深四米,内充灰烬,含有陶片,所见陶片有红泥敛口钵、蓝纹折肩罐、尖底瓶、夹砂蝇纹罐、缸、蜂窝纹罐、缸等。

五蛟遗址:在今五蛟公社兰沟门生产队田家峁,地表散布有不少陶片,器型主要为泥质红陶敛口钵、高颈鼓腹罐、线纹尖底瓶、夹砂蝇纹红陶罐等。

寨子庄遗址:在今悦乐公社乔崾岘大队寨子庄田湾一带,东西长一百五十米,南北宽六十米,暴露的遗迹有灰层、灰坑和住室。零散的灰层厚〇点五米,距地表一米,住室的底部有火烧硬面,上铺白灰,厚二厘米。地表散布的陶片较多,内含泥质红陶、夹砂红陶和少量灰陶。器型有钵、盆、罐、尖底瓶、鬲等;纹饰有素面、蝇纹、附加堆纹、蓝纹和蜂窝纹。

紫坊畔遗址:在今紫坊畔公社所在地和周围的山峁上。有少量灰层和灰坑,地表散布陶片很少,有红泥蓝纹罐、折肩蓝纹灰陶罐和夹砂灰陶蜂窝纹罐等。

李良子瓷器窖藏:在今李良子公社李良子大队窨子山。一九七三年秋,社员挖药时发现。出土各种瓷器七十五件,灰陶器二件,铁器(铁锅、铁杵子头)四件,另有大量(约十五斤)“崇宁通宝”和“十二生辰”铜钱数十枚。器型有瓶、盂、杯、子母盒、盘、碟、碗等,均剪以采釉,表面呈碎纹,亦有平滑的。其釉色有月白、葱绿、豆绿、粉青、褐色、黑色、白色等,其花纹多为暗花,有荷叶、荷花、菊花、萱花等花饰,有的绘出双鱼,有的杯壁薄如蛋壳。在内璧花纹间凸堆“招财福禄”四个空心字,这批瓷器土质细润,施釉均匀,色泽莹沏,光采耀辉,华丽雅致,质地坚固,击之声如磬,特别是荷叶形盖杯、子母盒(盒之底盘中镶砌三个小圆杯,小杯之间以瓷条相隔)、花瓶、三足瓷炉等,其造型之精美、花饰之妍丽、轴质之莹润,均极精致,有独特风格。现分藏于省、地、县博物馆、文化馆。

三、古生物化石点

五蛟化石点:主要有以下五处:

白马川同子沟砭——有大象和犀牛臼齿化石。

塌泥沟红石砭——有哺乳动物化石。

河其沟前疙瘩塌山——有一枚大象门齿化石。

杜右手——有大象、犀牛、马、羊、牛类骨骼化石,

五中——发现有蛇皮化石,

元城赵洼子化石点:一九五八年掘出鱼化石一件,长约一尺余,现存平凉文化馆。

铜圈嘴子化石点:出土鹿角化石一副,连接有头盖骨,鹿角为圆柱状,高九十五厘米,双角内距最宽处为九十九厘米,从形状看,此鹿为马鹿(亦称赤鹿)角。

南梁郭峁畔化石点:化石有三趾马、犀牛、骆驼、鹿、羊等。

第六节  文物保护

历史文物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华池砖塔 双塔寺造像塔   二将城古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石佛塔 脚扎川万佛塔 怀安古城址 柔远城古址

大顺城古址

革命文物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   抗大七分校校部旧址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列宁小学旧址  悦乐战役旧址   将台战役旧址

县文化馆收集保存的革命文物有:

—九三八年华池县政府颁发的土地证。红军长征时用过的斗笠、雨衣。土地革命时红军和游击队用过的机枪、步枪、刺刀、马刀、匕首、武装带。

南梁政府印制的苏币。

第三章  卫 生

第一节  概 况

一九三四年以前,全县有民间中医及花儿匠(种牛痘)十余人串户游医。怀安、李良子、王嘴子、廖坪有私人药铺四处,经营少量中草药,药品奇缺,价格昂贵。阴阳、巫神乘机骗钱害人。

一九四二年,县长李培福从延安请来西医大夫王天喜,带有两支体温表、两具注射器及少量药品,设立华池县第一个公办保健药社,配助手二人,由王天喜负责。

—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全县相继办起药社五处(每区一所〉。

一九四五年六月三日《解放日报》第二版刊载“华池保健药社今春专请两个医生下乡给群众娃娃种牛痘”的消息说:“截止古历三月中旬,共种了二百一十名,三月下旬还有许多群众从,八、九十里以外去药社请医生去种痘,但天气已暖,不宜再种。今年种牛痘受群众欢迎的原因有(一)药社种痘每个娃娃交二千三百元(边币),一般种痘一个娃娃要五千一百元,这样一个娃娃节省二千八百元,今春种痘的二百余个娃娃,群众共节省了五十余万元。(二)贫穷及抗属的娃娃免费种痘,全县免费的共四十余人。(三)种后要再去看,每个娃娃三、四次,耐心地教育群众种过痘后应注意的护理常识。(四)种痘医生的技术好,种过痘的娃娃都很好,如冉医生是祖传,群众很拥护,下乡去又不摆架子,今年种痘的群众都希望他们明年再来替娃娃种痘”。

—九四六年八月五日,华池县县长张建堂在专署一次工作会议上讨论卫生问题时曾讲:“出天花的白马最多,悦乐不太严重,全县死了四百一十六人,白马死了二百四十四人。白马办了一个药社,当时在群众中收了五十万元的股金,卫生进步多了。去冬至今春每个区都办了一个药社,请了些民间医生。医生的待遇是一年二十二丈布、五斤花、五石麦子。

一九五一年三月,药社改为人民卫生院,设柔远城关帝庙内,有医士一名,护理人员二名,药剂、会计、炊事员各一名,以中药为主,西药仅有早发大安(磺胺嘧啶)二百余片、少量针剂和外用药品。

—九五二年,华池县政府始设卫生科。同年,白马、元城、温台、悦乐区成立区卫生所,每所投资开办费五百元,配备工作人员三名。

一九五五年五月,甘肃省卫生厅派省地方病防治站四人到荔园堡建立地方病防治站,属庆阳专署领导,年末,交县管理,八月,又设白马区妇幼保健站。

一九五六年,成立华池县卫生防疫站、华池县妇幼保健所、石嘴子卫生所。县卫生院更名为华池县人民医院。

—九五八年,庆、华合并,华池县人民医院改为庆阳县第二人民医院。东华池新设立庆阳县第三人民医院。原县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并入庆阳,撤销华池县地方病防治站、白马区妇幼保健站。

一九六二年元月,庆、华分县,恢复华池县人民医院,成立华池县防疫保健站。县人民委员会设文教卫生局。

一九六三年,在林镇、定汉、紫坊畔、庙巷四个新划分的公社建立卫生所。原来大队办的白马、坪庄、怀安、五蛟、李良子、上里塬、温台、乔河八个卫生所改为公社卫生所。以上十二个公社卫生所均配备国家卫生工作人员一至二名。柳树河、彭家寺、王嘴子、刘家畔、刘沟、孙家川、柳湾、曹坪、马河、小城子等十个大队保健站及悦乐私人联合诊所继续保留。同年,地区医院下放二百毫安透视机一部,华池县始有透视设备。

一九六五年,撤庙巷卫生所。

一九六六年改设五蛟卫生所为五蛟地区卫生院。并在林镇公社新建地方病防治站。年末,全县有县医院、防疫保健站、地方病防治站各一处,地区卫生院(所)七个,公社卫生所十个,大队保健站十五个,病床二十五张(简易病床十五张),国家卫生技术人员七十三名(西医师六名,中医十名,中药师二名,医士三十一名,护士五名,助产士二名,其它十七名),农村半农半医人员四十五名,卫生员二百九十七名,接生员一百六十一名。

一九六九年三月省拨县医院救护车一辆。同年春,开始兴办合作医疗,资金由社员个人、大队公益金筹集,社员诊病医药费按一定比例减免。十月,全县建起合作医疗站六十三个。

一九六九年冬,北京西城区儿童医院迁我县,随迁工作人员三十八名,携带部分医疗器械在悦乐建立华池县第二人民医院。

一九七一年,华池县革命委员会设卫生局。

—九七二年,县医院开始具备诊断癌症的能力。自一九六五年以来因癌死亡五十五人,以胃癌、肝癌、子宮癌为多。

—九七四年,恢复华池县妇幼保健站,编工作人员三名。

一九七九年末,全县有国家卫生机构十八处(县一、二院,防疫站、妇幼站,城壕、上里塬、五蛟、坪庄、元城、乔川、白马、柔远、乔河、山庄、紫坊畔、南梁、林镇十三个公社卫生院和地方病办公室)。共有卫生工作人员二百一十四名。其中:中医二十人,中药二人,医师三十人,药师三人,医士五十三人,护士十九人,药剂士九人,检验士五人,助产士三人,X光透视技士一人,其它六十九人。有农村卫生员三百二十九名,接生员五百六十一名。病床二百一十四张。县一、二院,卫生防疫站各有救护车一辆。全县医疗卫生单位的器械设备显著增加,有爱克斯光透视机十五部(二百毫安两部),显微镜十三架,心电图机四 部,无影灯七台,手术床七张,手术刀包二十七个,节育刀四十包,麻醉机十一台,氧气筒十八个,蒸馏器十个,冰箱四个,高压锅二十六个。卫生医疗单位的房屋总面积九千二丙一十四平方米,总资金十九万零二百元。当年实支卫生事业费四十二万一千八百元。

第二节  地方病的分布与防治

克山病:

—九二六年发病,死亡率颇高。

一九五〇年冬至一九五三年春,白马区(今山庄、南梁、紫坊畔、林镇公社)发病四百三十九人,死亡三百八十六人,病死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八点六。

从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七九年有记载的病例六百四十五例。

一九七六年普查,全县有白马、柔远、乔河、山庄、紫坊畔、南梁、城壕、林镇等八个公社为病区,林镇、山庄公社为重病区,南梁、紫坊畔、城壕公社次之。患者三万八千三百三十九人。

—九七七年新发十六例,治愈两例,死亡四例。

一九七九年,全县共有患者二百零四例。其中:慢性二十二例,潜在型一百八十二例。

大骨节病:

华池是全省的重发病县。一九五五年,庆阳专署地方病防治站在白马区调查了四百四十七户、一千六百六十六人,共有患者六百三十五人(女二百五十七),占调查人数的百分之三十八点一。

—九七二年,全县大骨节病患者二千四百五十一人,分布在十二个公社的七十三个生产队。发病率以林镇、山庄、南梁、紫坊畔公社为高,城壕、上里塬公社次之。

一九七八年七月至十一月,全县进行普査,共查出患者九千二百七十六人(男四千七百九十四,女四千四百八十二)。其中:早期二千六百五十四人,I度五千五百三十六人,II度九百六十五人,III度一百二十一人。

大骨节病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方性,为地方性灶状分布,悬殊很大。如:上里塬公社患病率为百分之十点八,而该社井子塬大队患病率达百分之二十八点六,樊原畔生产队则髙达百分之四十八点六。重病区的南梁公社槐树庄生产队患病率仅百分之十二点一,有些村庄还不发病。子午岭地区沟壑纵横,植被茂密,居住在山、塬、川、沟的居民均有发病,比较集屮。乔川、元城公社地处残塬,植被薄,雨量小,蒸发量大,干旱缺水,饮用水离子总量高,总硬度大,多苦涩味,至今未发现病人。毗邻的白马、怀安公社发病率亦都在百分之十以下。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一九七九年调査,全县共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二千二百四十六名,约占全县农业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八。全县十四个公社均有发生,其中以县南的上里塬公社最多,全社患病人数达一千三百四十一人,患病率百分之十七点四。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病区人民十分关怀,采取了综合性防治措施,对克山病的现有患者,建立病历卡片,积极进行中药雷击散、西药维C强心剂治疗,并开展了病因探讨与防治效果观察。一九七四年庆阳地区二院和华池县防疫站地方病组、林镇公社卫生院联合成立科研组,在林镇公社范台大队设点,用药物改水,改善居住环境,观察治疗效果,坚持四年之久。对大骨节病曾进行过多次大范围的普查普治,主要是改良饮水,保护水源。一九七四年对全县病区一千多个水样作了常量元素分析。近年山庄公社打井五十七眼,林镇公社修密闭管式水泉三个,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并采用针灸,拔火灌,口服卤碱、维生素E、亚硒酸钠治疗,使不少患者症状减轻,劳动能力增强。对甲状腺肿病用含碘食盐片治疗,已累计治愈一百二十三名。

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华池除县南部一些地方外,大部地区卫生条件很差。县东北部的农户多系陕北迁居此地,生活习惯与当地人多有不同,习住窑套窑,人畜居住一个窑洞内,人无厕所,猪无圈,传染病极易发生和流行。

一九四六年《华池县三年来卫生工作报告》中记述:“时疫流行,病内有伤寒、吐黄水、肿脖子、痢疾、霍乱等”,“一九四四年至一九四六年全县因病死亡一千零三十八人。”

—九四七年天花流行,全县死亡四百一十六人,白马区(今南梁、林镇、紫坊畔、山庄公社)死亡二百四十四人。

一九四八年八月五日,陇东专员公署给各县县长关于扑灭时疫的一封指示信中指出:“根据华池县元城区第一乡的调查,自去年二月自卫战争开始以来,全乡害过传染病的户数即占百分之九十,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因病死亡者六十九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强”。

全国解放后华池曾发生天花、流行性乙型脑炎、白喉、斑疹 伤寒、痢疾、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髄膜炎、麻疹、脊髓前角灰白质炎、百日咳、炭疽、波状热、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疟疾、黑热病等十七种传染病。

—九六四年,柔远公社发生白喉,持续四年,累计发病五十七例,死亡六例,经地、县医疗队大力防治,始被扑灭。

一九六七年,爆发流行性脑脊髓炎,遍及全县,持续半年有余,共发病三百三十四例,死亡四十三人。

一九六九年又继发二十例,死亡五人。自此,不断有所发生。

一九七一年全县开展布氏菌病(波状热)普查,计有受侵犯者二千二百四十六人,患者一千零五十七人。发病率为百分之一点四。

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杆菌性痢疾流行,患者一千九百五十四人,死亡二十五人;麻疹患者一千一百八十人,死亡二人;百日咳患者四百一十九人,死亡一人。

一九七九年,杆菌性痢疾思者六百六十七人,死亡三人;伤寒、猩红热、麻疹、百日咳、脑膜炎也有发生,

除上述传染病外,华池还有梅毒和麻疯病发生。梅毒病多发病区为元城公社陈新庄、怀安公社杨坪、廖坪、五蛟公社刘沟岔。一九五六年,省皮肤性病防治队来华池作梅毒病重点线索调査,共检査一百三十五人,一百二十三人患病。经多年治疗,已大大减少。麻疯病一九五八年至今共发现患者十三名。其中:五蛟公社四名(九条沟门、刘沟岔、赵嘴子、五蛟),白马公社四名(连集两名,将台、庙掌各一名),乔川公社二名(杨湾湾、鸭子嘴),悦乐公社二名(庙梁子、旋沟门),城壕公社花麻塬一名(系外地迁居该队)。一经发现即送省麻疯病院治疗。七人病愈返回,五人死亡,一人仍住院治疗。

第四节  计划生育

—九七一年以前,人口增长盲目无计划,自然增长率很高。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人口净增五万零二百一十四人。一九七一年之后,由于大力宣传,并采取了有效的节育措施,实行了奖惩制度,群众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一九七三年成立了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大抓计划生育工作。一九七四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千分之十二点九,提前一年实现国务院“四五”人口规划指标,是全省受到表扬的四县之一。一九七六年育龄夫妇的节育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二点七,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千分之九点一,净增人口为七百八十二人,是华池县人口增长最低年份。此后,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千分之十至十三之间。

一九七八年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

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九年,全县采取各种计划生育措施,计:男结扎一百四十九人,女结扎三千四百八十四人,放环七千二百七十四人,人流五百五十九人,其它四百八十一人。新生人口—万六千八百一十三人,死亡四千八百七十二人,净增一万一千九百四十一人,九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为千分之十五点五三。

 

 

 

 

《华池县志》编写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王生金

副组长:金学斌   孙建邦   王仲堂

成员:路自仁     张积录    杨子勋    杨永仁

      薛方昱     谢生权    左庆祥

《华池县志》编写工作人员

任愚公    钱德孚    齐宇明     王文奇    高  庚

王浩璋    薛开基    高  文     乔旺堂    张振玺

张思明    曹芝川    袁永民     王  春    李向东

张承明    王攀峰    侯振海     袁尚斌    陶兴范

贺立峰    杨如甫    樊旺谋     钟占国    李明华

李秋香

 

 

 

 

 

责任编辑:李果

封面设计:韶川

华池县志

华池县志编写领导小组

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兰州第一新村51号)

甘肃省新华书店发行    兰州新华印刷厂印刷

开本850×1168毫米1?32     印张9     插页12    字数202,000

1984年2月第1版       1984年2月第1次印刷

印数:1—4,000

书号:11096·71     定价:1.15元

编辑:高发
上一篇:第三编 民政志
下一篇:第四编 经 济 志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甘肃省华池县列宁学校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陇ICP备19002522号-1
甘公网安备 62102302000114
联系地址:甘肃省华池县南梁镇街道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闽侯县| 广灵县| 建平县| 永泰县| 房山区| 海淀区| 鹿邑县| 邳州市| 府谷县| 莎车县|